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马尔克斯的《百年孤独》,讲的是七代人花了一百年的时间,破解一部用梵文写的羊皮卷,据说里面藏匿着宇宙之谜。最后发现羊皮卷记录的正是自己的家族史。那么,有没有这么一部神奇的书,记录了人类的故事。也许,货币就是一部这样神奇的羊皮卷,记录了人类所有的付出与亏欠、所得与所失。

货币并非商品,而是信用

货币(Money),归根到底,是一个人类创造出的概念,但我们却没有对这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。这使得学派林立,纷争不断。

将货币理解为一种商品还是信用,这是货币思想史对此问题理解的最大分野。传统的货币理论框架是:在法币时代以前,货币是一种商品。比如金币、银币、本身既是一种交易媒介,也是一种商品,具有其本身的价值。而到了法币时代,货币成为了基于政府信用而发行的流通工具,因此货币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的信用背书而已。这种看似自洽的解释,其实已经暴露出逻辑上的漏洞:概念失去了同一性。概念,本身一定是稳定的,无论是金币时代,还是法币时代,货币的本质并没有变化。

譬如说,即便是法币时代,我们依旧在讨论货币本位,在讨论货币之锚。这意味着,我们在概念上,还是将货币视为一种商品,希望找到这种商品的价值基础。

之所以要探讨货币是商品还是信用,不仅涉及到货币政策的问题,更需要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根本理解。

当我们将货币理解为一种商品时,意味着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社会化的组织过程,只是利益对等的结果,别无其他。就像我能用一把斧子跟老张换一头羊,只是因为于我和老张而言,斧子和羊的交换,对双方利益的满足是公平的。只是因为交易不便,我们用金币作为媒介,金子当然也是一种商品。这种世界观,或许已经足够根深蒂固。最近看了一本书《货币野史》(其实是正史),里面记录了历史上人们对货币的使用方式,结论是:以物易物的社会从来就没存在过。

作者追查了千百年前、可考的货币形态。有的用鱼干,有的用树枝,最离奇的是还有用硕大无比的石头作货币的。用大石头做货币的部落最有趣:因为他们并不是一手交石,一手交货的。货交换出去了以后,石头因为太重,其实还在各自的家中,他们只是记上一笔账而已。最搞笑的是,那个部落里最有钱的,也是那个拥有最大石头的人家,因为一次出海,将石头掉进海里了。即便这样,也完全不影响这家人的财富地位,所有人都承认石头属于他们,该怎么记账还是怎么记账。

这个故事引起了货币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两个经济学家: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注意。他们没有将这种货币处理视作落后部落的遗俗,而是极为赞赏这个部落的货币智慧。这个部落的货币逻辑,显然没有把石头货币当做是商品来处理的,石头代表的只是一个“账本”而已。接下来的故事,都是围绕着这个账本展开的。

如果按照商品的逻辑线索,货币的故事就是所有教科书那样:以物易物->银本位->金本位->主权本位(法币)。但事实是:以物易物不存在,金本位没有维持住,主权本位危机四伏。这说明,我们从货币作为商品这个线索出发,是走不通的。

无论是金子还是银子,产量有限,且不稳定,不能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贸易需求。马克思的那套:金银天然是货币,显然是不对的。恰恰相反,金银天然就不是货币。人类想出来货币这个概念,目的是要扩大市场交换的,就算你是黄金,也不能阻挡货币的这个历史使命。况且,金银作为货币的历史,比其他物品,比如树枝,石头,贝壳什么的,并不是一个唯一的选择。只是金银币作为文物留下来了而已,不能以此断定金银天然是货币。

货币是一本账,是一套社会型技术

从考古的角度出发,你会发现文字的起源不是象形文字,而是字母。而且人类是先有数字的概念,然后才有文字的表达。记账的方法,才是最原始的货币概念的应用。

货币概念的起点,在于解决一个问题:用什么样的方法,来跟踪和记录债权和债务关系背后的变化过程。正如《货币野史》里所说:货币不是任何东西,只是一种社会型技术,是一套观念和实践,组织我们的生产和生活。至于硬币、石头、贝壳、支票、纸币,包括现在的电子货币,都只是这套观念背后的表征。

如果说货币是一本帐,上面记录的是债务与债权的关系。那么就值得继续追问:债务与债权衡量的又是什么?我欠你什么,你又欠我什么,这账该如何算才好。货币这个概念的产生,是有条件的。按《货币野史》的说法:三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一套社会型技术。

1,衡量经济价值的抽象单位。2,信用记录体系。3,债权债务可转移。

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个性的,但是经济价值却是共性的,货币所衡量的,是这个经济价值。“元”是什么?是一个计量单位。就像用米来衡量长度,用千克来衡量重量,货币只是一个单位。这里不得不商榷的是,长度或重量这类物理概念,是可以用统一标准来测量的。但是价值属于社会范畴的概念,是否能够标准化呢?

当我们笼统的说“价值”的时候,其实并没有讲清楚价值到底是什么。这么做的误解是,将价值的含义单一化了,而价值本身是非常多元的含义。前几天,跟一个朋友聊天,他有两个女儿,宝贝的不得了。他说:我们投资都讲回报,那养儿育女这件事的回报呢?现金流全是负的啊。就算这样,不还是乐此不疲。

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用货币在衡量价值时的局限性,这值得我们反思的是:价值是多元的,货币衡量的却是单一的价值,这种悖论,如何解决?将货币衡量经济价值的能力,限制在经济活动之内,上帝的归上帝,撒旦的归撒旦。货币弥补不了陪伴的价值,就像王菲唱的:我和你要相互亏欠。这亏欠的,不能用货币来标价。所有的爱与辜负,都是一本账,不必算了,就放在心里海枯石烂吧。至少,在人类经济活动中,我们可以找到价值的共识,这是货币产生的基础条件。

至于信用记录体系,就是之前说的记账技术。像用石头做货币的原始部落,其实就是在用这套技术。黄仁宇说,中国封建王朝的落后,在于缺乏数字化的管理能力,所以只能依赖于模糊化的官僚机制。其实说的也是这个事。不要以为记账技术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。在古代,数字的发明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,一开始连在石头上划杠计数都是历史性的突破,考古学家发现一个古文明时,里面几千个大大小小的泥塑,研究了半天才弄明白,这是他们计数用的工具。人类对数字的需求,远高于文字。

谁能发行货币?

既然货币是一种“信用的记录方式”,那么人人皆有信用,人人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信任,所以是不是可以说,人人皆可以发货币?是,但也不是。

不同主体间,只要完成了交易,相当于各自发行了信用,也就发行了各自的货币。但是,这种基于个人互信为基础的货币,是十分有限的。就像以石头为货币的部落,信用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流转。但是当人口规模进入到一定量级时,个人信用的转移能力就成为了大问题。每个人的可信任程度是有限的,所以每个人发行货币的能力也是有限的。货币的流通范围,只能在一个较小的区域。这不符合人类大规模生产与协作的趋势,所以,只有具备广泛的流通性,货币才算完成它的使命。这个时候,政府做货币的信用背书,以增强其流通能力,也就应运而生了。

说到这,插一个可能出现的疑问:以人类共同认可其价值的黄金做信用背书是否可行?这么说吧,当人类进入了大规模生产和协作时代之后,任何物理属性的东西,都不能成为货币。供应能力不能满足流通需求,必然为历史所淘汰。所以,围绕金本位的故事虽然精彩,也没有必要说太多。现在还有人在讨论金本位,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。货币是人类构想的一个概念而已(就像米、千克一样),是一项为了实现共同协作的社会性技术,没有任何理由受制于地球的自然资源能力。(顺便说一下,黄金的价值只在于一种记忆和观念,与货币体系已经没有任何关联了。而以记忆和观念为锚的东西,价值是不稳定性)。

所以,法币时代,一定是历史的必然。就直接说今天吧。

央行+银行:现代货币的供应系统

今天的货币系统,其实是两部分组成,一部分是银行系统,一部分是央行系统。前文所述的是,个人信用能力有限,不可能大范围流转,于是引入了政府信用,由政府发行货币(负债),让社会成员使用。基于对政府的信用,借助政府权威的中转站,个人信用得到了充分的流转。但是政府权力太大,没有节制的情况下,通货膨胀会民不聊生。而真正把政府权力关进笼子里的不是宪政,而是银行。

政府只提供基础货币,银行来创造更多的信用货币。央行创造基础货币的标准,是维持币值稳定,比如弗里德曼就建议确立固定以GDP为基准的固定法则。银行能创造多少货币,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,流通速度取决于交易量的大小。一个理想的货币制度,是有多少需求,就发多少货币。央行+银行的货币供应系统,似乎基本可以满足这个基本条件。如果问题这么简单,就不会有金融危机出现了。

银行系统的Business Model 是放杠杆,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不匹配,是造成危机的制度性根源。期限不匹配,收益也不匹配。期限不匹配造成的是流动性风险,也就是传说中的挤兑。收益不匹配引发的是信用危机,也就是坏账率问题。正因为不匹配,所以央行扮演了最终还款人的角色。市面上所有的类金融业务,都是货币创造的工具,都是影子银行。P2P与银行都正创造货币,差别在于银行的背后有主权信用,而P2P没有。那么什么样的P2P可以而且应该创造货币?能够解决信任不对称问题的,这是由货币概念衍生出的。而他们面临的信息不对称,是天然的,信任问题是不可解决的。那么,只有一种P2P是合理的:有能力兑付。

银行的问题说完了,还有央行的问题。《货币野史》提出的方案是,民主政治产生的政府,必须做出对全民有益的货币政策,而不仅仅是控制通胀。其实我想说的是,不管是民主政府还是强权政府,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:财政赤字,钱不够花。只要是政府,别管谁选出来的,就不值得信任。

故事到这儿,差不多就是货币的全部了。央行+银行的法币制度体系,虽然会造成各种危机,虽然会让收很多的通胀税,但是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。从尝试的角度来说,有两个方案值得思考:一是欧元的一体化,二是哈耶克的“货币的非国家化”。

欧元一体化,相当于在欧洲范围内建立超主权货币机构,实践证明,这条路走的极为困难。货币超主权了,财政并没有超主权,货币一体化了,债务危机也一体化了。

哈耶克的《货币的非国家化》是最后一本经济学专著,还被认为处在思想实验的乌托邦阶段。哈耶克的方案是,让各国的货币自由流动,自由竞争,谁的货币好,就用谁的。甚至提出,私人也可以发行货币,参与竞争。多种货币竞争的格局,会制约货币主体的行为,而达到最优货币配置。哈耶克说,政治家采纳与否不重要,经济学家必须从逻辑上提出理论的合理性。我觉得,哈耶克的理想正在实现中。美元之所以是全球货币,一定程度上就是竞争的结果。

货币的去中心化:对人类共同体的信任

插几句近几年来崛起的区块链和比特币。区块链,试图用数学方法,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。

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,需要强权中心保证信用的流通,难道有什么东西比强权更值得信任吗?有的,那就是“没有中心”。这也符合老子的思想:有生于无。只是以前没办法实现这种无中心的信任体系,现在能从技术层面解决这个问题。

比特别创始人中本聪说:比特币改变了基于信用的货币体系,而是基于加密技术的无中心货币体系。其实,这套以区块链为核心理念的技术背后的价值观,依然是信任,是对共同体的信任。如果这个共同体是诚实的,造假的概率会以指数的速度下降,参与者达到一定数量时,造假概率将趋于0。当我们不必再从收入、职业、财产这些外在因素来判断信用,依靠一个自验证的系统,就可以塑造人类信用的基石,这当然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。

就像科学的成果,必须由共同体来认可才有意义一样。无中心的货币能够奏效,依赖的也是共同体。细思极恐的是,如果我们对共同体不信任了呢?问题上升到这儿,就是哲学层面的了。

阿姆斯特朗登月后说:我的一小步,是人类的一大步。能代表人类文明的是阿姆斯特朗,而不是某个边远地区农民们,他们可能跟几千年前的生产方式也没有太大区别。

每个人之所以能享受今天的科技文明所带来的丰裕和便利,并不是因为每个人都足够聪明,也不是因为每个人都继承了文明传统,而是因为这个共同体的智慧。这大概就是我想表达的法则:人类集体向理性收敛。

货币,是一部账本,记录的是人类的故事与文明的传承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车阳

车阳

1篇文章 4年前更新

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,现任喆安投资总经理,同时担任中国REITs联盟副秘书长、国家发改委PPP的专家库成员等职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1篇
  • 文章归档
2019年 1篇